溫度傳感器比濕度傳感器更精確并容易校準。由于精度為0.1℃的溫度傳感器比較容易買到,因此濕度的測量就成為這一領域的主要問題。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濕度傳感器的公稱精度大多數(shù)為+1%,這是一臺新的傳感器在一個溫濕度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高精度。購買了一臺濕度傳感器以后,需在預期使用的整個溫濕度范圍內,反復驗證其公稱精度。
例如,如果計劃進行溫濕度交變試驗,那么應確保濕度傳感器能夠在預期的變化范圍內進行溫度的補償并保證它的精度不會隨溫度而漂移。
大多數(shù)濕度傳感器在相對濕度為85%到90%的情況下精度會降低。 由于濕度傳感器在使用過程中精度會漂移,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定期的校準。校準的間隔時間不同,取決于傳感器的類型和工作環(huán)境(如溫濕度變化范圍、空氣的潔凈程度以及各種化學藥品的濃度)。
通常情況下,校準的間隔時間是一年,必須確認校準程度涵蓋整個工作溫濕度變化范圍,用來校準的儀器需要有文件記錄。
可溯源的意思是儀器依據(jù)一個主要標準或者引用標準進行校準。大多數(shù)的傳感器都有一份出廠校準報告,這份報告只說明其生產時的精度并不能真實反映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情況??刂破骰蛘{節(jié)器的精度是整機電路分路上傳感器的精度,它們會影響讀出的精度。